中教数据库 > 苏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 > 文章详情

论儒道的“道隐”及其历史前源

更新时间:2023-05-28

【摘要】长期以来,学界多将隐逸思想的源头归诸儒家或道家,并且认为儒家之"隐"重"道",而道家之"隐"重"形"。但这一认识或可斟酌。梳理文献可知,至迟在殷商末期,隐逸文化即已发轫。微子、箕子、伯夷、叔齐、吴太伯、齐太公等是殷末隐逸文化的典型代表。儒家隐逸是殷末隐逸文化的直接延续,是"道隐";道家隐逸具有与儒家隐逸相同的结构,同样是一种"道隐",但"道"的内涵有所不同。儒家之道为人道,道家之道为天道。

【关键词】

847 2页 免费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发表评论 (已发布 0条)

点亮你的头像 秀出你的观点

0/500
以上留言仅代表用户个人观点,不代表中教立场
相关文献

推荐期刊

Copyright © 2013-2016 ZJHJ Corporation,All Rights Reserved

京ICP备2021021570号-13

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0866号